原标题:《李伟伟:长达30米的生产线每个螺丝钉的位置都记在心中 听声就能辨出机器故障 》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周兰 ■见习记者 刘旭/文图
与钢铁打交道16年的李伟伟熟悉馒头生产线中每一个螺丝钉的位置,听声音就能辨别出机器哪里出了故障,该怎么维修。机械最终是否合格送往客户手里,都要经过他的审核。18岁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凭着对机械的热爱只身一人来到郑州工作,在平凡岗位上他十几年如一日的将工作做到极致化,3年时间里公司通过他的建议对馒头机械生产线进行8次迭代升级,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同时他通过技术创新获得国家专利,“有问题,找伟伟”,同事们眼中的他默默无闻、靠谱能干。4月30日,在机械车间正忙碌的李伟伟接受了记者采访,他话不多看起来有些腼腆,但说到工作却侃侃而谈。
和钢铁打交道16年
李伟伟出生在三门峡灵宝一农民家庭,因为对机器组装感兴趣,读大专时他果断选择了机械专业,2005年从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毕业,从小只吃面食的他对馒头有着特殊的情怀,毕业后经朋友介绍便来到做馒头最强的企业多福多,进入机械车间当一名普通工人。
“当时父母挺反对我做这一行,他们觉得做机械维修每天对着铁疙瘩没出息,担心我找不到媳妇……”李伟伟说,虽然也纠结过,但因为喜欢还是坚持了下来。
来到公司,李伟伟从最基层做起,从电器开始,包括安装和组装,刚入行不是很懂就虚心学习,电器学完用了两年时间。后来又调到设备装配,主要工作就是将所有的零件组装起来,做了一两年后又来到车间做电焊以及设备维修,再到后来的整机组装和检修,每个阶段他都在接触和学习,两点一线的日子缓缓向前。
工作两年后,李伟伟遇见了现在的媳妇,平凡的日子多了些色彩。“我和我媳妇认识是在公交车上,我们公司挨着,上下班都乘坐同一班公交车,时间久了便认识了。”李伟伟说,与工作相比,爱情的相遇似乎更浪漫些,也打破了父母觉得“找不到媳妇”的担忧。
16年,刚入行的少年已经成了两个孩子的爸爸,李伟伟现在已是一名机械工程师,整个机械生产线总长达30米,每个零部件甚至一个螺丝钉的位置他都清楚知道,他说,只听机器声音不到现场看就知道机器哪里出了问题。现在,李伟伟不仅要把关机械最终生产出来是否合格,还要与客户对接沟通产品问题,从而反馈研发改进。3年时间里,通过不断钻研和尝试,公司的机械生产线进行过8次迭代升级,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目前在中国主食生产机械的智能化和效率达到最高。
同事眼中的优秀好员工
每当机械出现故障,同事们第一个想起的便是李伟伟,并且多次获得“优秀好员工”的称号。为了改进机械生产他曾到生产车间“卧底”一年,通过他的技术和钻研,为公司避免了损失,同时还获得了国家专利。他经常出差,半夜被客户打电话叫走,也是家人最不理解的地方。
在多福多的馒头生产车间,有5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的机型也不同。机器每天24小时不停转动,工作量之大,为了发现和改进设备可能出现的问题,李伟伟主动向领导提出到生产车间工作一年。为此,同事开玩笑地说他每天跟女员工待在一起。在生产车间的一年,李伟伟通过观察员工使用机械时的不便捷以及生产时机存在的瑕疵,提出了优化方案。改进后的机器生产每分钟效率提高了10%。
维修一个部件可能需要一两个小时,但发现问题改进技术至少要花费一周时间。每次突破问题后,他会将员工组织在一起,告诉每个人哪个地方要做到什么程度。“一般机器出现问题需要花费上千元的成本,但在李伟伟那一两块钱就能解决。”同事说。
令李伟伟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他在调试机器时发现切出来的馒头参差不齐,有些馒头会多出一毫米,左思右想找不到问题所在。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出现故障的片段拆了重新安装,但生产线太长零部件关联太多,显然耗费时间和精力。于是他开始在脑子里一遍遍地过生产线的整个过程以及所搭配的零部件,四五天时间,终于想到问题出处,拆开机械发现是一颗螺丝钉松了一环。
除了两点一线,李伟伟时常出差,没有节假日。有时客户半夜打电话,他都会带着自己的工具和装备过去。也因此减少了陪伴家人的时间,这也是家人最不理解他的地方。“说实话我也不愿意半夜正在睡觉的时候起床,特别是冬天,但客户那边在等着,而且第二天还要供应,馒头又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就去了。”李伟伟说,有时在外地出差,客户凌晨打电话他都会赶过去。
随着主食产业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规模化程度的提高,对于馒头机械来说有很大发展前景。但李伟伟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普通员工,没有太大想法,只希望自己把每件事做到极致,保持热爱的同时积极生活。
现在,李伟伟在馒头机械领域已经扎根,大专毕业的他不断在实践中总结和摸索,虽然拿到专利也被多次评为优秀员工,但他一直认为自己在行业里只是一个普通人,只不过多年来一直做着这项工作而已。在别人看来他的工作每天对着冷冰冰的钢铁,无聊枯燥,但他却颇有成就感。“成就感就是把一堆铁疙瘩给它弄成,我最喜欢的就是用一天时间把机械组装出来并且生产线能调试出合格的产品,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但又很难做到。”李伟伟说。